前言

  高考报名人数在创新高1078万人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冷静看到这种增长背后并非生源的绝对增加,而是职业教育考大学路径的不断拓宽。让大量中职与高职学生可以继续通过单招或专升本攻读专科与本科。在一些省份,6月普通高考人数实际是下降的,而非增长,增长的主力来自中职与高职,比如河南,河北等生源大省,6月普通高考人数均出现下降。

  这不仅是高考的进步,更是中国教育的进步,中职的分流并不影响考大学。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充分保障了大家的就学权利。2020年,仅从报名人数与招生人数看,高考的录取率已经超过了90%。

  但从未来看,高校也需要未雨绸缪。伴随新生儿的减少,适龄人口在持续下降,未来各级生源也必然下降。2020年新生儿仅有1200万,18年后的高考生源必然面临严峻的考验。

  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的8省今年落地,方案也已经由3+3因地制宜调整为3+1+2。2021年已经有14个省市完全进入新高考周期,高考改革进入规模化种大田阶段。按2020年的生源占比,新高考改革地区的考生总量已经占据高考总生源的40%多,高考改革进入最艰难的攻坚阶段,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推进改革,为改革保驾护航。

  但无论如何改,力保公平公正一直是相关部门坚守的底线与红线。近年教育部在特殊类招生上不断收紧各种政策,就是一个清晰的信号。

(本报告发布于2021年6月7日)


第一章 2021年高考报名人数再创新高,增长源自职教高考的发展

一、 2021年高考报名人数继续增长,连续三年破千万

  2021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1078万人,比2020年增加7万人,连续三年破千万,创历史新高。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050万之后逐渐回落,直至2014年止跌并连续5年稳定在940万人以上,在2019年突破千万。

数据来源:教育部

二、河南等高考生源大省基本保持生源上涨趋势,广东微幅下降

  (一) 河南

  2018年至2021年,河南省高考报名人数持续上涨,2021年达125万人,比2020年多9.2万人。

数据来源:河南省教育厅

  (二) 山东

  山东省高考报名人数连续三年上涨,2021年报名人数79.5万人,较去年增加1.3万人。

数据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三) 河北

  河北省近三年高考报名数也呈上涨趋势,连续两年突破60万。2021年高考报名人数为63.4万人,较去年增加0.9万人。

数据来源:河北省教育厅

  (四) 湖南

  湖南省近三年高考报名人数连续上涨,突破55万,2021年高考报名人数为56.84万人,较去年增加3.24万人。

数据来源:湖南省教育厅

  (五) 广东

  高考报名人数近年常位居全国前三的广东省连续五年上升的趋势被打破,2021年高考报名人数为78.3万,较上一年度减少0.5万人,微幅下降。

数据来源:广东省考试中心

三、 高考生源基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普通高中招生人数保持稳定

  虽然近五年高考报名人数持续增长,从2017年的940万增加到2021年的1078万,增长人数138万,增长比例高达14.68%。但高考生源基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2003年至2013年,我国新生儿的数量基本稳定在1600万左右,在未来的十年左右,高等教育的基础生源基本保持稳定,2014年至2017年我国新生儿数量有小幅度回升,2018年至2020年,我国新生儿数量快速下降,2020年新生儿数量降至1200万,预计2036年左右,我国高等教育生源也将出现明显下行。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02年至2020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一直在持续上涨,2020年达91.2%,九年义务教育的深入完善及高中教育的普及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充足的生源。

数据来源:教育部

  虽然2017-2021年全国高考招生人数从940万增长到1078万,增加138万人,增长比例达到14.68%,但相应的2014-2018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则保持在792万-802万的区间,变化不大。

数据来源:教育部

四、高考报名人数增长主要源自统计口径变化,中职学生也可以考大学

  目前高考报名人数的增长,一个重要原因是中职生源的加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各地不断打通了中等职业教育升学渠道。除夏季高考外,山东、广东、上海、天津等省市的春季高考以及部分省市对口招生(中职)、专升本等报名人数也纳入到总高考报名人数之中,该部分报名人数的增长是高考总报名人数增长的主体部分。

  (一) 山东

数据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数据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2013年起,山东省高考报名人数为春季高考与夏季高考的总和。2012年山东省开始举办春季高考,重点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通高中学生也可参考,第一年的报名人数为40438人,2015年到达第一个峰值11.67万人,之后小幅下降,2018年后再次快速上升。近三年,山东省高考报名人数的增长主要源自春季招生人数的增长,也就是说主要是中职考生的增加。

  (二) 河南

  河南高考报名人数一直位居全国第一,近年高考报名人数增长迅速,从2016年的82万人,增长到2021年的125万人,5年间增长了43万人。

  但是,参加普通统一高考的报名人数最高也仅有85.7万人(2020年),2021年下降至79.07万人,比去年减少了6.63万人,出现下降。非统一高考报名人数(包括对口招生、专升本、高职单招)2021年有46.12万人,比去年增加16.02万人,今年河南省高考报名人数的增加主要来自于此。

数据来源:河南省教育厅

  (三) 湖南

  2018年至2020年,湖南省高考报名人数从45.18万增长到53.6万,增加了8.42万人,参加统一高考的报名人数仅增加2.42万人,与此同时职高对口、高职单招、保送等报名人数增加了6万人,约占总增长人数的四分之三。

数据来源:湖南省教育厅

  (四) 河北

  2019年至2021年,高考报名人数从55.96万增长到63.39万,增加了7.43万人,但统一高考的报名人数却从51.24万下降到44.13万,减少了7.11万人,对口招生人数翻了五倍还要多,近两年河北省高考报名人数的增长主要源于对口招生人数的增长。

数据来源:河北省教育厅

五、高等教育规模达到世界第一,高招录取率突破90%

  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6%,标志着我国已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4.4%,提高了2.8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4183万人,比上年增加181万人。高等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升。全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达到2.1亿人,新增劳动力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53.5%。

数据来源:教育部

  自2007年至今,高考实际录取率一直保持着上升的趋势,2017年突破了80%,2020年,高考招生人数达967.5万人,实际录取率首次突破了90%,意味着绝大多数高考生拥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数据来源:教育部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高职院校扩招100万,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今明两年高职院校继续扩招200万。

  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2019年高职扩招116.4万人,专科招生人数达483.61万人,自2009年后,首次超过本科招生人数;2020年高职扩招157.4万人,较2019年多41万人,2021年高职扩招仍将继续推进。

数据来源:教育部

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受外部环境影响遇冷

  目前,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有1314个,与去年相比有所发展。近年,中外合作办学,尤其是独立建制的9所合作办学高校受到考生与家长的青睐。

  但受新冠疫情与中美博弈的带来的留学大环境的影响,中外合作办学高校2020年高考也遇到短时的影响,录取位次出现明显下降,录取分数也出现下降。

  2021年,随着世界各地陆续恢复线下授课,疫情的平缓,预计录取情况会出现好转。

数据来源: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数据截止到2021年5月27日)

  如宁波诺丁汉大学一直是此类中外合作办学的优秀代表,录取分数一直远远高于各地一本线,也超过了很多双一流高校,但在2020年也受到波及,录取分数与位次均出现下滑。

  2017年到2019年,宁波诺丁汉大学在浙江省内录取平均位次提高了差不多2000名,最低录取位次也提高了约1000名。而2020年相较2019年,录取平均位次明显下降,最低录取分数也仅略高于一段线。

数据来源:宁波诺丁汉大学

第二章 高等院校建设质量明显提升,专业设置逐渐完善,独立学院转设加速推进

一、 高等院校数量达2738所,办学质量稳步提高。

数据来源:教育部

  2008年起我国高校数量逐年平稳增长,2020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数量达2738所,比上年增加50所。

数据来源:教育部

  从办学层次上来看,目前我国本、专科院校数量相对均衡,专科院校数量大于本科院校,且随着高职扩招的进行,差距有加大的趋势。

  2020年,我国普通本科院校数量为1270所,比上年增加5所,专科院校数量为1468所,比上年增加45所,专科院校加速发展。

  “双一流”建设高校140所,占本科院校的11.02%;“双高计划”建设高校197所,占专科院校的13.42%。

  随着我国在高等教育持续不断地投入,高校办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2021年,我国进入U.S.NEWS全球高校排行榜前500名的高校数量达到45所(不含港澳台高校),仅次于美国,位列第二。

数据来源: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报告《新判断 新任务 新体系 新基建》

二、 高校本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提升,新增设置“交叉学科门类”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教育部也在持续深化高校本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2020年期间,新增1万个专业,撤销或停招6000个。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2021年共新增了37个本科专业,涵盖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9大门类,都是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新设的国家最紧缺专业,其中专业数量占比最多的是工学,其次为农学,共有43所高校通过了新增专业的审批。

数据来源: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报告《新判断 新任务 新体系 新基建》

  专业建设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中国高校进入ESI前1‰的学科数达到210个,排名世界第二。

数据来源: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报告《新判断 新任务 新体系 新基建》

  继2011年规定13个学科门类后,2021年初,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通知,决定设置第14个学科门类——“交叉学科”门类以及“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本次重大调整顺应了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为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支撑。

  2021年5月,百度联合中国教育在线共同发布《百度2021高考搜索大数据》,数据显示新设的交叉学科位于2021年高考热搜学科第七位,受到考生及家长追捧。

三、 独立学院转设加速推进,2020年转设35所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末,各独立学院全部制定转设工作方案,同时推动一批独立学院实现转设,不同的独立学院根据自身条件,可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公办普通本科高校,或终止办学。

数据来源:教育部

  2008年,我国有322所独立学院,2011年起至2019年,独立学院数量逐渐减少,2019年有独立学院257所。

数据来源:教育部

  2020年之前,部分独立学院已陆续完成转设,但每年转设的数量较少,最多的是2011年转设14所。2020年教育部同意转设35所,2021年目前已同意转设32所。

  最近2年教育部已同意转设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的独立学院如下。

第三章 第二批新高考省份平稳落地,第三批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目前,已有14个省市开启了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从东部试点省市向中西部省份稳步推进。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上海、浙江作为首批试点省份率先启动了新高考综合改革;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4省市启动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8年,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8省市第三批启动试点。

一、 第二批新高考省份平稳落地,山东省本科录取率首次突破50%。

  第二批四省市对新高考改革高度重视,在吸取首批试点省份的经验基础上,全方位多举措稳步推动各项改革的平稳落地。

  山东在第二批改革省份中,高考考生规模最大,最受关注。2020年9月,随着高考录取工作的结束,山东省公布了新高考录取情况,本科录取率首次超过50%,整体录取率也实现了增长,普通类第一次填报志愿本科计划完成率达到99.99%。新高考圆满落地。

二、第三批高考改革八省落地,高考改革进入规模化时代

  (一)新高考进入规模化时代

  从高考报名人数上看,第一第二批试点的六省市,除山东、浙江外,考生总量都相对较少。2020年,第一批上海、浙江高考报名人数为37.57万,第二批四省市高考报名人数为95.72万,合计133.29万,占全国报名总人数12.45%。而第三批启动的8个省份基本都是高考大省,考生数量庞大。2020年,八省市高考报名总人数为339.02万,超过了全国报名总人数的30%。

  改革14省市2020年高考报名人数合计为472.31万人,占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的44.1%,新高考进入规模化推进时代。

数据来源:教育部
数据来源:教育部

  (二)选科模式从“3+3”调整为“3+1+2”

  八省市新高考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在吸取一二批试点省市经验的基础上,首次采用“3+1+2”模式,在充分保障学生选择权的情况下,为遏制功利选科,对于学生的选科做出适当限制。物理、历史设置为首选科目,必选其一且不能兼报,强调了物理、历史的基础性学科地位。选科组合由“3+3”模式的20种组合降低至12种组合,降低了中学选课走班教学难度,有利于高考改革在中西部的平稳推进。

图:3+1+2模式 (资料来源:各省市考试院)
“3+1+2”模式与“3+3”模式对比

  (三)采用“一分一档”赋分方式,提升区分度。

  第三轮改革的八省都借鉴了山东模式,采用“一分一档”赋分模式,赋分科目仅限于选科的4门,起评分均为30分;除广东外,其余七省赋分比例和分数区间都一致。针对考生规模扩大的情况,“一分一档”有效提升了高中学业水平成绩的区分度。

  (四)新的招录模式和志愿填报方式给予考生更大选择权

   1.按物理、历史分别编制计划,分开录取分度。

  “3+1+2”模式下,招生录取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即按限选科目物理和历史两个序列分列招生计划,分开划线投档录取。高校将分物理科目类和历史科目类两个类别分别编制招生计划;考试院将按物理和历史分开划定录取控制分数线,在录取时,也将按照选物理的考生和选历史的考生两个序列分别排队录取。这和传统文理分科时的招生录取模式接近,但与传统的文理分科相比又有改进,目标导向不同,科目组合不同。

   2.本科批次合并,让考生院校选择层次扩大

  第三批改革八省在新高考模式下将合并录取批次,改革前本科分为第一批、第二批次招生的都合并为本科批次,招生高校不再分批次录取。没有了批次线的限制,让考生在院校的选择上层次扩大、选择机会更多。

   3.专业优先的志愿填报方式赋予考生更多选择权

  自2017年新高考改革落地以来,第一批第二批的6个省市分别采用了以上海为代表的“院校志愿组”模式和以浙江为代表的“专业+院校模式”。第三批八省市依然分别借鉴采用了这两种模式。

  选择“院校专业组”模式的五省,考生可填报的专业组数量为40-45个,每个专业组内都设置了6个专业(类),相比较传统高考的志愿填报方式,考生在专业和院校的选择上更灵活,选择空间也更大。

  重庆、辽宁、河北三省份则在普通类志愿填报模式中实行“专业(类)+院校”志愿模式。“1个专业(类)+1个学校”为1个志愿单位,无专业服从调剂志愿。与传统填报模式相比,考生填报的专业均为自己主动选择的,且不再设有“是否服从调剂”选项,考生不会被调剂到其他未填报的专业,最大程度满足了考生对专业的录取满意度。三省志愿数达到了96-112个,给予了考生极大选择空间。

  这两种新模式一是尊重了考生的专业选择权,有效引领基础教育发展。新的志愿填报方式能很好地满足考生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需要。能够促使高中学校更多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取向和专业志向,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二是促进高校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新的招生录取方式,有利于高校录取到具有明确专业志向的学生,同时对高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 综合评价招生模式稳步推进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工作逐步展开,范围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也不断上升。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国共有99所高校开展综合评价招生试点,其中14所高校面向多省份(如下图),85所高校面向省内进行综合评价招生。

数据来源:阳光高考官网

  浙江省实施综合评价招生的规模最大。2011年,浙江省率先在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三所省内高校实施“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试点,到2018年以后,在浙江省实施“三位一体”招生的省内外高校在60所上下,2021年这一数字为57所。

数据来源: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各省综合评价招生的计划招生数也在逐年增长,2017年-2021年,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青岛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9所山东省本科高校在山东省综合评价招生人数从1010人增长到1920人,增幅达90%。

数据来源: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第四章 强基计划:服务国家战略,为基础学科选拔培养拔尖人才

 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一、面向基础学科,试点高校集中优势专业

  “强基计划”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主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全部限定为基础学科专业,且不得转换专业,这也是和自主招生最大的不同。即以物理竞赛进来的,只能选择物理相关专业,而不能转金融、经济、管理等其它专业。

  强基计划重点招生的学科专业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

数据来源:各高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注:以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学科分类为参照)

  通过对各试点高校“强基计划”招生专业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到,2021年,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类专业数量较多。其中,数学相关专业数量最多,有39个。对比2020年,今年“强基计划”中除化学、核科学与技术、哲学类专业外,其他类专业数量均有增长。

数据来源:各高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注:以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学科分类为参照,不含历史学相关专业数据)

  就学科实力来说,各高校在“强基计划”的招生专业上集中了各自的优势力量。据统计,有超过半数的试点高校招生专业的相关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了A等级(包括A+,A,A-)。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大学2020年招生的“强基计划”专业相关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均获得了A+,可以说是最强阵容。(注:由于与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学科分类不匹配,该统计中不包括历史学相关专业。)

二、不仅是招生改革,更重在培养

  “强基计划”不单单是招生计划,更重在培养。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招生高校要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制定单独人才培养方案和激励机制,要加强对人才培养的统筹。

  相比2020年,今年多所试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更加系统化的调整,如,上海交通大学在去年的基础上将人才培养方案总结成“一支撑、双协同、三融合、四模式、五育人”,包含了单独编班、导师制、强化通识教育、学科交叉培养、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机制。

  2020年,清华大学专门新成立日新、致理、探微、未央、行健五大书院,这也是清华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一次创新。五大书院打破了原有的育人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培养具有宽厚的学科基础、深厚人文底蕴的卓越人才。今年,清华大学的“强基计划”仍然延续五大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招录人数少,选拔程序严格

  作为选拔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强基计划”在招生选拔中,对学校数量及招生规模上都做了较为严格的限制。

  首先,参与高校少。首批开展试点的36所高校均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其次招生总量少。据统计,2020年“强基计划”总计划招生人数为6090人。其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计划招生人数最高,均为900人,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计划招生人数最少,仅为30人。

数据来源:各高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强基计划招生中坚持了“宁缺毋滥”原则,遵照强基计划初心,严格选拔对基础学科有兴趣、有志向、有能力的考生进行培养。

  据统计,2020年各省“强基计划”实际录取人数均低于招生计划数。部分高校在2020年本科新生中择优挑选部分学生进入强基计划中。

四、2021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略有调整

  相比2020年,今年作为“强基计划”的第二年,各试点高校发布的招生简章的变化如下:

  变化一:增加校考确认环节

  从各高校公布的招生简章来看,今年“强基计划”招生办法较去年相比整体趋于稳定,但在实施细节上略有调整。除北京大学外,在高考后出分前,其他高校均增加了“考生确认”环节。

  比如清华大学就明确,考生可以对所填报专业进行确认,并再次明确是否服从调剂,确认环节过后,将不接受任何形式的专业修改申请。考生同时还需确认如果入围,是否参加后续考核环节。

  变化二:入围比例发生变化  

  多数高校上调了入围倍数,大部分高校将入围倍数上调为5倍-6倍。

  比如厦门大学、兰州大学去年入围倍数为3倍,今年直接提升至6倍,按照去年两校招生计划数120人计算,去年厦门大学和兰州大学各有360人可以入围,而今年则各有720人可以入围。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武汉大学的入围倍数也相应做出了调整。

第五章 进一步严格规范高校特殊类型招生,确保招生公平

  公平公正继续成为2021年高考的核心主题,教育部继续严管各类特殊类型招生。

  2020年10月教育部发布《严格规范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特殊类型招生工作》通知中对于考生资格审查和考试组织管理提出了“五个严格”,确保考试公平公正。同时还强调严查违规违纪行为,严防各种特殊类型招生的舞弊行为,做到四级信息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一、进一步缩减艺术类招生校考专业范围,提高文化课分数要求,多数省份艺考考生人数下降

  2020年10月教育部发布《严格规范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特殊类型招生工作》,鼓励各地扩大艺术类省级统考专业范围,高校进一步减少校考专业范围。

  在《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基本要求》中提出,严格控制艺术类本科专业高考文化课录取分数线。例如,在未合并普通本科第二、三批次的省份,原则上不得低于本科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70%。在合并原普通本科第二、三批次的省份,原则上不得低于合并后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75%。

  对于美术学类和设计学类专业,除经教育部批准的部分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含部分艺术类本科专业参照执行的少数高校)外,高校不再组织校考。

  艺术类专业录取的学生,入学后不得转入非艺术类专业。

  同时,随着高考改革的进行,艺术类招生考试的录取也随之发生变化,从24省份公布的美术联考的人数可以看到,今年考生人数有所下降:

数据来源:各省教育厅

二、调整少数民族加分政策,部分省份已取消少数民族加分

  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指出,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在高考投档时,可在文化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一定分数投档,达到高校投档条件的,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最多不能超过20分。

  2020年高招政策中规定的“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在与汉族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一条,在今年的规定中并未出现。

  多省份已经在地方修法的基础上,做出取消或逐步取消少数民族高考加分的规定。江苏省2021年取消了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安徽省将于2022年取消;辽宁、福建将于2026年取消。其他省市虽然没有明确取消少数民族加分政策,但在加分分值上也统一缩减为5分;同时制定了更加严格的审核要求,实行“三统一”政策,即申请加分考生要求有三年完整户籍、三年完整学籍以及连续三年实际就读。

三、2021年四类人员仍具有保送高校资格,保送人数为历年最低

  2020年起,获得“省级优秀学生”称号的将不再具有保送资格条件。

  2021年,四类学生仍具备高校保送生资格: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集训队成员、部分外国语中学推荐优秀学生、公安英烈子女、退役运动员。

  自2014年起,保送生人数开始大幅缩减,从每年拟录取6000余人,下降至2000人左右。2021年,全国仅有48所院校拟录取保送生1879人,为历年来最低。

数据来源:阳光高考官网